神秀心想“不如我将偈颂写在走廊的墙上五祖看到后如果夸赞写得好
神秀心想:“不如我将偈颂写在走廊的墙上,五祖看到后如果夸赞写得好,我就出来礼拜五祖,承认是我写的。如果五祖说写得不好,我真是枉在山中修行数年受众人礼敬,我还修什么道呢?”
当天夜里三更时,神秀不让别人发觉,自己掌灯把偈颂书写于南边走廊的墙上,表达他对佛法的见解。这一偈颂的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意是自己的身体是菩提树,自己的心是明镜台。要经常擦拭使其洁净,不要使它沾染上尘埃。
神秀写完偈颂就回房间了,其他人全都不知道。这时,神秀又在思量:“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颂后很高兴就说明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写得不行,说明我没有开悟,前世的业障烦恼深重,不适合体悟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难以猜度的。”他在房间里辗转反侧,思虑难眠,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自《金刚经》,意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有虚幻,是不真实的。所有相,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相,一切事物的外显的形状。该句后半段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意思是只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虚妄不实,不去执著于它,就会生起般若智慧。
诵持:指念诵并遵照奉行。
恶道:与“善道”对称。道为通、道途之义。恶道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去往苦恶的处所。佛教中有“六道”之说,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此外,也有“四恶道”之说,指三恶道加上“阿修罗”。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三乘所证得的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佛能证得,故称无上菩提。
“不生不灭”下四句: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因缘离散而灭。依因缘离散而生灭的事物被称为“有为法”。不依因缘离散而生灭的存在被称为“无为法”。“不生不灭”意为常恒不变的存在,如“涅槃”。“于一切时中”,在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中,意为无论何时。“念念自见”,刹那间自性显现。念念,心念起灭的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万法无滞”,一切事物融通无碍。
“一真一切真”下四句:一真,又名一如,指不以因缘离散而存在的佛教最高真理。真,真如,离虚妄之义。如如,如于真如,指恒常不变、真实不虚的真如境界。
五祖已经知道了神秀是还未真正悟得正法,还未识见自己与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如佛性。天亮后,五祖把卢供奉请来并带到南边走廊,准备请他绘制壁画,忽然看到墙上的偈颂,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中说:凡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有虚幻,是不真实的。只留下这首偈颂,让众人念诵奉行,遵照这个偈颂去修学,可以避免坠入恶道。依照这个偈颂去修学会有很大的福报。让弟子们焚香礼敬,都来念诵这首偈颂!可以识见自己的真如佛性。”五祖的弟子们念诵这个偈颂,都赞叹写得高妙。
- 阮籍(公元 — )字嗣宗阮瑀之子陈留尉氏(河南尉氏)[图]
- 阮圆海戏花阁范与兰蟹会露兄闰元宵合采牌瑞草溪亭琅嬛福地附录一[图]
- 易轻率怠慢殷適(dí)殷的嫡嗣即殷纣王適同“嫡”使此字上省略[图]
- 王甲去后就取将下来密唤一个绝巧的铸镜匠人照着形模另铸起一面来[图]
- 君主依赖权势而不信赖臣下的诚实所以东郭牙议论管仲;依赖权术而[图]
- 掷“升官图”这一游戏重在品德操守忌讳贪赃枉法为何一登上仕途就[图]
- 此处强调待人接物应该坚持浑厚原则美丑、贤愚标准不宜太过分明否[图]
- 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早在殷朝[图]
- 《搜神记》的故事来源一方面是“承于前载者”即前代的经典史志如[图]
- 起初孙桓另率一队人马在夷道攻打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