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吕梁 [切换]
    吕梁KTV招聘网 > 吕梁热点资讯 > 吕梁励志/美文 >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事业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事业

    时间:2022-10-22 23:53:55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808次   【】【】【网站投稿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事业。在张履祥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顺人心之良善以引导之,实现养正为圣之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子孝长慈。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子女自身的德行修养,教育更是传承家族的事业。张履祥有着极强的家族观念,对家族的衰微而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事业。

    在张履祥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顺人心之良善以引导之,实现养正为圣之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子孝长慈。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子女自身的德行修养,教育更是传承家族的事业。张履祥有着极强的家族观念,对家族的衰微而深感遗憾。他写道:“子孙何以贤?惟尊礼师傅以修身,继述祖宗以启后,是大节目。”“家之兴替,只宗族辑睦。”他认为儿子读书修身才能给九泉之下的自己以安慰。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张履祥重视耕田传家,勤力耕种祖先遗留下来的田地,也重视读书传家,对丧葬及祖屋的要求都以遵循义理为要务,这正是对“道德传家”的倡导。这一“重世业”和“道德传家”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教育子孙,如何让子孙守业、创业都有极强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富不过三代”,不一定是子孙的过错,而极有可能是长辈对晚辈培养观念及教子实践的过失。

    第二,修养德行为先,成就人生价值。

    在张履祥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富贵,也不是教子竞趋功利,“攻浮文以资进取”,而是为了砥砺德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教子读书也是教育子弟自幼勤读“圣贤之书”,修养德行。先做人,具备了忠心、诚信、践行、敬重的品德,然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品高尚是实现这些需要的基础,张履祥说:“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张履祥提出了立身四要——“爱、敬、勤、俭”与居家四要——“亲亲、尊贤、敦本、尚实”。以一颗忠诚信实的心说话做事,家里人会信任他,一乡的人,继而一国的人都会信任他,甚至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人也会崇敬信服他。这种尊重来自德行的感召力,从而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倡导耕读相兼,以劳动促德育。

    张履祥说:“近世以耕为耻,只缘制科文艺取士,故竞趋浮末,遂至耻非所耻耳……耕则无游惰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虞,无骄侈黠诈之习。”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里,士、农、工、商四民的分工是明显的,互不相兼。为农的百姓,不识一字,不明义理;为士子的读书人,流为学究,耻学农耕稼穑之事。针对这种观念,张履祥提出:“虽肄诗书,不可不令知稼穑之事;虽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诗书之义。”耕种和读书应该结合起来,“治生”与“修生”也要相结合。因此,张履祥在家庭教育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稼穑方法的教育。他说:“子孙苟能耕田读书,识义理,免饥寒,使家风不替,可谓善述矣。”他要求“子孙固守农士家风”:“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至丧其身。然择术不可不慎,除耕读二事,无一可为者……然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读书和耕种是人应该坚守的恒业,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生存问题并继而懂得礼仪道义,涵养自身德行。当然,张履祥作为清初一个抗志不出仕的前朝遗民,怎样谋生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难题,除了迫不得已地处馆教书,还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这不是诗意的追求,而是“治生”的需要,也是“修生”的需要,更是教育子弟的需要。他说:“知诗书滋味,乃免于臭;知稼穑艰难,乃免于硬;知名节堤防,乃免于滑。”读书和稼穑是为了修养更健全的人格。张履祥说:“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惟修德可以逭灾,恐惧可以致福。通计天下之人,苦多于乐。人之一生,亦当使苦多于乐。只看果实,末来甘者,先必苦涩酸辛,其淡者已绝少矣……人当困厄之日,不可怨天尤人,当思动心忍性,生于忧患之意。”子弟经受了磨难,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与道德的完善。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考虑,不要过于看重家族物质财富的积累,而要特别看重子孙能否懂得道义。

    “耕读传家”思想源远流长,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以劝导人们勤于耕种和学会做人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伦理文化意蕴。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是生存之本。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是教化之路。现代社会分工更细,古代意义上的“耕读相兼”已不现实,但其中不死读书,通过参与劳动来了解自然、实践知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开阔视野、健全人格的思想,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已经走出农耕时代,正在加速实现现代化,但农耕文化与乡土教育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仍然值得思考,比如让留守儿童不再守着荒芜的田园,让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打工者不只为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仔细审视传统的耕读文化的兴衰,我们可从中发掘出积极的现代意义。“耕读传家”所包含的以勤劳俭朴、知书达理、和谐共济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普遍价值与意义的伦理文化,可以扩展到以“工读传家”“商读传家”等作为主要途径的传家方式。

    第四,注重教育方法,培育优秀子女。

    说到教育的具体方法,张履祥有许多观点,其中特别重要的则有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父母是子女最早的教育者,父母自身的素质,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的成长有极大影响。张履祥认为,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他说:“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又说:“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父母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还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不能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在现代社会有太多的父母,子女不听话就责怪子女,而不考虑自己是否理解子女,自己运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家长进行自我教育并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二,对于立志的强调,也是张履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父母的慈爱最重要的体现是善于教育,讲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子弟的孝顺最重要的表现是能继承父辈的志向。张履祥说:“父慈以善教为大,子孝以承志为大。”教育以立志为先,只有立下了志向,才有为之拼搏奋斗的动力。张履祥认为,任何有所作为者,必在幼时即已接受良好的教育,自幼便有奋发向上之志。他还说:“凡人小有成就,幼稚之日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苟且颓惰,即将来无一济矣。”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恒心,马马虎虎,颓废懒惰,将来就会一事无成。据一项调查表明: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较短期的目标,只有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 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各界成功人士,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60%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剩下 27%的人在抱怨着他人和社会也讨厌着自己。现代的教育理念印证了张履祥关于立志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断,他以睿智的格言语重心长地提醒着家长。

    最新便民信息
    吕梁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