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识分子想要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除了出仕做官,几乎别无选择。在险恶的宦海中,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同流合污,又能自我保全,也就成了每个正直士人的必修课。洪应明认为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能放弃操守,绝不能接近奸人;二是对他人平易随和,绝不能严厉偏执,绝不能过于激烈地触犯那些阴险之人而遭其陷害。这是一条与时俯仰、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其实庄子对此早就有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庄子·人间世》中有个寓言:
鲁国贤人颜阖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有一个人,他的德行天生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没有原则,势必危害国家;如果坚持原则,就会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错,却不了解别人为什么出错。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外表上最好多亲近他,内心中最好多顺从他。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有隐患。亲近他,不要关系过密;顺从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近到关系过密,就会招致颠仆毁灭,崩溃失败;内心顺从得太过显露,将被认为是求声求名,也会招灾惹祸。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你也姑且跟他一样,表现得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跟你不分界线,那么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就跟他无拘无束。做到这些,就可以进入一个无可挑剔的境界了。”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0。
混沌:古代传说中央之帝混沌,又称浑沌,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借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阴谋诡计、古怪习气、异端行为、特殊才能,都是涉身处世的祸根。只要遵循一般的道德规范,谨守普通人的行为方式,就可以保全天性中自然淳朴的状态,给自己带来平静安定的生活。
【点评】
儒家的中庸之道排斥严重偏离正常标准的现象和行为。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在楚汉相争以及西汉建国初期,为刘邦出过许多奇计,被封为曲逆侯。但是陈平反省自己的一生,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反对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世袭爵位也就停止了,终归不能再度兴起,因为我暗中积下了很多祸因。”陈平的判断居然很准确,在他死后二十余年,他的曾孙因罪弃市,世袭爵位因之废止。
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1,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1?
倾险:用心邪僻险恶。
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比喻艰危或荒乱。坑堑:沟壑,山谷。比喻险恶环境。
俗语说:“登山要能忍耐险峻的道路,踏雪要能忍耐危险的桥梁。”一个“耐”字意味深长。就像邪僻险恶的人心、崎岖坎坷的世道,倘若不用一个“耐”字支撑过去,有几个人能不坠入丛生的乱草或沟壑深谷之中呢?
【点评】
中国传统文化宣扬“隐忍”的处世之道,在遭遇恶劣环境和不公平待遇时,强调以隐忍来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一味消极忍受也是不行的。据说唐代和尚寒山曾经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在这个据说是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看来,对待世人强加于自己的种种不平待遇,除了忍受之外,还要灵活采用避让、顺从、礼敬等方式,特别还有“耐”的办法。人们习惯把忍、耐二字连在一起,偏指“忍受”之意,不过“耐”在消极“忍受”之外,更强调忍受的能力和技巧,单看“耐”字组成的耐久、耐用、耐火、能耐等词语,就可以知道了。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菜根谭》中所说的这个“耐”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策略:攀登崎岖险峻的山路,踏过积雪覆盖的危桥,既需要耐心耐性,步步小心谨慎,更需要控制身体移动、控制紧张内心的技能,这不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既需要某些天赋,也可以通过长期训练获得增益。这才是“耐”字诀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