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对有利的是,孔子上面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孟皮),年龄应该比孔子大很多,在孔子出生之时,她们应该都嫁出去了,孟皮也成家立业了。颜徵在的负担并不是很重,她只需要把丈夫的骨血抚养长大就可以了,虽然她的娘家也帮不上什么忙。
颜徵在没有改嫁,而是独自一个人抚养儿子,孤儿寡母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对于颜徵在这个女人,历史着墨并不多,但从她对孔子的教育来看,她应该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准,至少有能力对孔子进行幼儿早期教育。或者她知道知识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孔子从小就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学术氛围浓厚,被誉为“文献旧邦”,以至于“士大夫以及野老村童,皆习礼仪”,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对他日后成为一代学术伟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有一个证明就是,在孔子六岁时,他经常做一种游戏,就是把家里摆放的俎豆(木制祭器)放在地上,年幼的孔子有模有样地对着俎豆做拜祭状。如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很难像有些学者所说孔子陈俎豆是“好礼出于天性”。
后世有人指责孔子虚伪,特别是那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仁之根本。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孝”是与“仁”并列的,无孝则无仁,孔子并非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从小就失去了父爱,在他十七岁(一说是二十四岁)的时候,母亲颜徵在也耗尽了她的最后一滴心血,撒手西归。因为在叔梁纥去世的时候,颜徵在作为寡妇,没有参加葬礼,所以她不知道叔梁纥具体埋在什么地方,只知道埋在防山(今曲阜东二十五里)附近,也就没有告诉孔子。
父先死而母后亡,除非是特定的原因,是一定要将父母合葬的,否则便是不孝。孔子不敢把母亲的遗体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只能将遗柩停在路边,四处打听父亲的坟头。陬邑人父的母亲知道叔梁纥葬在什么地方,把地址告诉孔子,孔子才风光体面地把母亲合葬在父亲身边。
当办完颜徵在的丧事后,有细心的人发现,腰间还系着孝麻的孔丘已经出落成一位标准的美男子。也许是基因遗传,叔梁纥身高十尺,孔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孔子身高九尺二寸。
如果按春秋时的尺寸标准换算的话,孔子身高约有两米至两米一之间,这是一个让后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身高。这个身高在现在足可以在NBA捞饭吃了,所以孔子在江湖上有个绰号——长人。对于孔子的身高,《史记》说“人皆谓‘长人’而异之”,说明当时像叔梁纥、孔丘父子这样的身高是异数,不能作为春秋人都身高两米的依据。
孔子从没想到靠自己的身高吃饭,此时的孔子已经是闻名于乡间的学者。而且还有一点,自父亲叔梁纥死后,孔子家境一落千丈,不过孔子毕竟是圣人商汤之后,标准的贵族出身,加上叔梁纥在鲁国官场积累的一定人脉,所以孔子在江湖上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虽然贵族身份暂时没有帮助孔子摆脱贫困,但至少可以在社会中下层寻找到自己的崇拜者,就像一个公务员在普通女孩的择偶标准中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孔子十九岁的时候,不清楚是通过什么渠道,孔子认识了来自宋国的女人亓官氏,二人很快就办理了结婚手续。
亓官氏的身份背景,史料无考,只有《孔子家语·本姓解》有力无力地给了一句:“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这是亓官氏在史料上唯一一次出场,之后再也找不到有关这个神秘女人的任何踪迹。不过就在第二年,亓官氏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就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
关于孔鲤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了鲁昭公姬给孔子的儿子赐名,但此事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大,因为这涉及了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入鲁国官场的。孔鲤出生的这一年(前532),孔子二十岁,而高高在上的鲁昭公居然会给足孔子面子,送来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出于对鲁昭公的尊敬,孔子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问题就出在这里,鲁昭公为什么要给还没有进入官场的孔子送礼,能想象皇帝给秀才送礼吗?清人崔述就持这一观点。近人江竹虚在《孔子事迹考》中提出了比较另类的不同看法,江竹虚认为这条鲤鱼很有可能不是鲁昭公送的,而是孔子的亲友送的,是后人为了抬高孔子的身价,拉鲁昭公出场走秀的。
综合来看,鲁昭公给孔子送鱼,实际可能是存在的。有这么一个细节,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在病死前,经常给儿子孟懿子谈孔子,甚至对孔子的家世了如指掌,并让儿子拜孔子为师,“学礼”。
孟釐子是鲁国高官,他对孔子如此高看,是完全有可能在私下场合向鲁昭公推荐过孔子的,所以鲁昭公知道孔子其人是很正常的。另外还有一点,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襄公时代的武将,而昭公又是襄公之子,鲁昭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叔梁纥,或听父亲襄公称赞过叔梁纥。鲁国官场并不大,哪个大臣家中有什么情况,在官场上是掖不住的,鲁昭公器重孔子,赐鱼,是符合逻辑的。